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内,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度回荡,十几名年龄不一的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手持花剑,在剑道上移动、突刺、防守,口罩虽遮住了他们的半张脸,却遮不住眼中闪烁的专注与兴奋,站在场边静静观察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微笑着点头:“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活动近期全面恢复训练与比赛,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资深击剑教练的王钰,在过去几个月中积极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复苏工作,她表示:“我们的重点不是急于追求竞技成绩,而是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回击剑运动的快乐,享受重返剑道的过程。”

重返剑道的挑战与机遇
2024年至2025年初,北京市击剑协会协同各区体育部门,陆续恢复了多项青少年击剑赛事和培训活动,王钰指出,重返剑道并非简单的恢复训练,而是需要一套科学的过渡方案。
“长期中断训练后,孩子们的身体机能、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都需要调整期。”王钰解释道,“我们制定了循序渐进的重返计划,前期重点恢复体能基础,中期加强技术训练,后期才逐步增加对抗强度。”
北京市击剑协会专门组织了教练员培训,强调疫情期间的教学方法调整,王钰表示:“我们要求教练员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练习等方式,降低重返剑道的压力,增强趣味性。”
击剑运动的独特教育价值
王钰从事击剑教育已有十八年时间,她深信这项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击剑被称为‘智者的运动’,它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韧性。”
在近期举办的北京市青少年击剑邀请赛上,王钰注意到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孩子们比疫情前更珍惜比赛机会,更享受比赛过程,即使输了比赛,也能看到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向对手学习。”
12岁的学员张明宇分享了他的感受:“回到剑道上感觉太棒了!我错过了很多训练时间,但现在每次上课都特别认真,王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找回感觉最重要。”
科学训练与安全保障并重
为确保青少年安全有序地重返剑道,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和训练指南,王钰介绍:“我们要求各俱乐部控制训练人数,保持安全距离,定期对器材和场地进行消毒,我们特别强调了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避免长时间停训后的运动损伤。”
协会还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即使全面恢复线下训练后,仍保留部分线上课程,包括技术分析、战术讲解和体能训练指导,王钰认为这种混合模式将成为未来击剑培训的补充形式:“线上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巩固基础知识,线下则专注于实战和技术细节。”
击剑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近年来,击剑运动在北京青少年中的普及度不断提高,王钰表示,目前北京市有近百家击剑俱乐部,长期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超过万人。“击剑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小众项目,它正逐渐成为深受孩子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教育方式。”
为进一步推广击剑运动,北京市击剑协会计划在2025年举办更多面向初学者的体验活动和校园推广计划,王钰强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击剑,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
协会还特别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击剑推广工作,王钰透露:“我们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项目进入更多校园,让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孩子也能体验这项运动。”
家长支持与心理引导
王钰特别提到家长在青少年重返剑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尽快补回‘失去的时间’,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我们通过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建立合理期望,共同为孩子创造轻松积极的训练环境。”
协会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和座谈会,讲解击剑训练规律和青少年心理特点,王钰分享道:“我们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进步而非名次,欣赏孩子的努力而非仅看重结果,这种态度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更为有益。”
家长刘女士的儿子学习击剑已有三年,她表示:“王老师的建议让我们意识到,孩子享受运动本身比获得奖项更重要,现在我们会更多鼓励孩子与自己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
未来的展望与规划
随着2025年的到来,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规划一系列新的发展项目,王钰透露,协会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制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技术等级标准,建立科学的选材和培养机制。

“我们计划引入更多科技手段辅助训练,如视频分析、数据追踪等,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技术特点和改进方向。”王钰说,“我们也将加强与国际击剑组织的交流,吸收先进训练理念和方法。”
对于击剑运动的未来,王钰充满信心:“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尊重对手、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些品质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在训练厅内,孩子们继续在剑道上穿梭跳跃,王钰注视着他们的身影,眼神中充满期待:“看到孩子们重新享受击剑的快乐,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满足,希望更多孩子能够通过击剑找到自信、收获成长,在剑道上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