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窗前,费若秋正专注地整理着手中的文献资料,午后的阳光洒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若不是那双格外有神的目光和挺直的脊背,很难将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与击剑场上那位叱咤风云的佩剑运动员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求学。"费若秋微笑着将一杯咖啡轻轻推向记者,"击剑和学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从花都到纽约:一个运动员的跨界之旅
2023年9月,当费若秋在法国全国击剑锦标赛上夺得佩剑个人赛季军后,突然宣布将暂别赛场,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击剑界的广泛关注。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暂,但我相信思维和智慧的发展是无限的。"费若秋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在他求学的第二个学期,我们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位"剑客学者"的心路历程。
晨间的执剑者:平衡学业与训练的艺术
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5:30开始。
"哥大的学习强度很大,但我从未放弃训练。"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早晨都会在学校的体育馆进行两小时的基础训练,周末还会前往纽约击剑俱乐部保持竞技状态。
"很多人认为我来哥大是放弃了击剑,实则不然,我正在探索将学术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

费若秋的导师、哥伦比亚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艾伦·米勒对他赞赏有加:"费若秋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能力——他既能够深入学术研究,又保持着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这种双重身份使他能够为我们带来独特的视角。"
文化碰撞:法国击剑传统与美国体育科学的融合
作为一名在法国训练成长的专业运动员,费若秋对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刻体会。
"法国击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注重技巧和艺术性;而美国体育科学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心理训练。"费若秋说,"我希望能够取两者之长,找到更适合现代运动员的训练方法。"
在他的硕士论文研究中,费若秋正在探讨"心理韧性训练对击剑运动员比赛表现的影响"这一课题,试图将传统的击剑训练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结合。
"击剑是一项极其心理化的运动。"费若秋解释道,"在剑道上,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可能决定比赛的走向。"
挑战与成长:跨文化适应的心路历程
从法国到美国,从专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这种双重文化适应并不轻松。
"最初几个月非常艰难。"费若秋坦言,"不仅要适应全英语的教学环境,还要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在法国,我首先是一名运动员;我首先是一名学生。"
语言障碍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尽管费若秋的英语基础不错,但应对哥大高强度的学术要求仍然吃力。"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语言上,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
学术写作尤其困难。"法国和美国的学术体系有很大差异,引用格式、论文结构都不相同。"费若秋笑着说,"我交的第一篇论文得了C,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少有的低分。"
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寻求教授和同学的帮助。"运动员的本质就是不断挑战自我,从失败中学习。"
未来愿景:搭建运动与学术的桥梁
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费若秋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希望能够成为连接运动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桥梁。"他说,"许多运动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总结;而学术界往往缺乏一线运动员的视角。"
费若秋计划在完成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运动表现优化研究,他也没有放弃重返赛场的计划。
"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我的目标之一。"他确认道,"我希望能够以更加全面的姿态回归剑道,不仅作为一名运动员,更是作为一名深谙运动科学的实践者。"
一日为学生:哥大校园中的平凡与非凡
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费若秋努力过着普通学生的生活。
"我喜欢这种 anonymity(匿名性)。"他说,"在法国,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我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而在这里,我可以安静地坐在图书馆学习,在咖啡馆看书,享受这种平凡的自由。"
但他非凡的经历仍然偶尔会引起注意,有一次,在运动生理学课上,教授讲解肌肉记忆原理时,邀请费若秋分享实战经验。
"那是一次有趣的经历。"他回忆道,"我向同学们演示了击剑的基本步伐和攻击动作,并解释了如何在千分之一秒内做出决策和反应,同学们都很感兴趣,课后问了很多问题。"
致年轻运动员:体育与教育并重的思考
作为一名成功平衡体育与学业的典范,费若秋对年轻运动员有着中肯的建议。
"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不应该是对立的。"他强调,"相反,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体育培养的纪律性、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对学习大有裨益;而文化学习则能够拓宽运动员的视野,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费若秋特别提到,许多年轻运动员过于专注训练而忽视了文化学习,导致退役后面临转型困难。
"运动生涯是短暂的,但知识和能力将伴随你一生,现代体育已经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重返剑道:未来的比赛计划
尽管目前专注于学业,费若秋并没有远离击剑世界,他每周保持至少15小时的训练量,并定期与法国国家队教练沟通。
"今年夏天,我计划回国参加一些训练营,保持手感。"他透露,"明年可能会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国际赛事,为2028年奥运会做准备。"
费若秋特别提到,哥大的学习经历反而增强了他对击剑的理解。
"学习运动心理学后,我对比赛中的心理波动有了更科学的认识,现在我能更好地管理比赛压力,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东西方体育哲学的融合
作为一名华裔运动员,费若秋还有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角。
"中国体育注重纪律和刻苦,法国击剑强调技巧和优雅,美国体育重视科学和创新。"费若秋说,"我认为最理想的训练模式是取各家之长,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体系。"
他举了一个例子:"中国的集训制度能够培养运动员的纪律性和耐力,法国的传统击剑俱乐部强调技术细节和战术思维,美国的体育科学则提供了先进的训练和恢复方法,如果能够有机融合,将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不只是运动员:重新定义成功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关乎个人成长和多元发展。
"社会常常给运动员贴标签,认为我们只会运动。"费若秋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运动员可以有多元身份和广泛兴趣,我们可以同时是学者、艺术家、企业家..."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我设限,体育教会我们突破极限,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
随着采访结束,费若秋收拾起桌上的书籍和笔记,准备前往下一堂课,看着他融入哥大学生人群的背影,很难想象几小时前他还是一名专业击剑运动员。
或许这就是现代运动员的新形象——不再局限于赛场上的表现,而是在多个领域展现卓越的全面人才,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正是一条突破传统界限、重新定义可能性的创新之路。
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费若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也为其他运动员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故事证明,持剑的手同样可以执笔,赛场上的勇者同样可以成为学术领域的探索者。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既是个人的成长之旅,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更加多元、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